NEWS

用 AI 是偷懶還是聰明?上班族自救時代的選擇題

用 AI 工具,是懶惰還是效率?

最近在英國出現一個很有趣的社會現象:根據《WIRED》報導,許多上班族在辦公室偷偷用 ChatGPT、Notion AI 或其他生成式工具,卻不敢讓主管知道,因為怕被認為「偷懶」、「不敬業」。甚至有人擔心因此被裁員。(來源:WIRED《Does Using AI Make Me Lazy?》

看到這則新聞我忍不住反思:作為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、偶爾寫部落格經營副業的「AI 小姊姊」,我們用 AI 來節省時間,是為了偷懶,還是為了把時間用在更重要的事上?

這篇文章,我想從我的親身經驗出發,聊聊我們上班族使用 AI 的真相、我自己的試錯過程,還有如何平衡「效率」與「價值感」之間的拿捏。

偷懶與效率,其實只差一個設計

一開始我用 ChatGPT 時,確實有種「哇!太省力了吧」的感覺。從會議記錄、信件草稿、提案開頭,到幫我寫出 80% 完成度的 Notion 規劃稿,效率大增。

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,如果只是把任務交給 AI,自己完全不動腦,只是單純照抄照貼,其實真的會變得越來越鈍

我後來學會一個原則:「讓 AI 幫你做框架、初稿、雜事,但不能代替你的判斷與價值觀」。像是我現在會請 ChatGPT 幫我列出三個回覆客戶的說法,再選一個適合的並加上我的語氣,這樣才不會失去「人味」。

用 AI 節省的時間,要拿來做什麼?

根據《Harvard Business Review》2024 年研究指出,員工若能運用 AI 工具處理重複性行政工作,平均每週可節省 6.7 小時,轉而投入策略、學習或創新任務時,整體滿意度與工作表現會顯著提升。(來源:HBR《AI and the Future of Knowledge Work》)

換句話說,AI 本身不是懶惰的象徵,是我們怎麼使用它才是關鍵

我自己將每天省下來的 30 分鐘,用來記錄副業進度、更新個人履歷,甚至閱讀產業文章。這不只是效率提升,更是一種職涯安全感的建構。

當你能用 AI 增強而不是取代自己,你就不怕它搶走你的飯碗。

三個方法,讓你不被 AI 養廢

在這裡,我分享三個我自己實測有效的 AI 使用原則,幫助我們在職場與副業中維持主導權:

  • 1. AI 是引導,不是答案: 請它列提綱、產生初稿,但最後定稿與價值判斷仍由你掌握。
  • 2. 每月一個 AI 新工具實測: 我會安排每月測試一款新工具(例如 Claude、Perplexity、Gamma),並記錄「是否有幫助」、「能否複製應用」。
  • 3. 用輸出檢查學習: 與其一直叫 AI 教你,不如讓它幫你檢查寫出的內容、簡報或 Excel,強化你對邏輯的掌握。

這三招是我自己過去半年來慢慢形成的習慣,你也可以選擇一個開始嘗試看看。

面對主管與同事,用得巧才是關鍵

有讀者跟我分享:「我主管覺得用 ChatGPT 很沒誠意,都是機器寫的。」這讓我想到,其實很多人對 AI 的印象,還停留在「作弊」、「作假」。

我自己面對這種狀況時,會直接標記出「這段文字由 AI 協助草擬,由我確認修改」,而不是假裝全是自己寫的。誠實、透明地使用 AI,才能建立信任感

你可以試著分享:「這是我先用 AI 把資料彙整後,重新整理的版本」,而不是單純丟出 GPT 回答。這樣反而能讓主管覺得你善用工具、有主動性。

結語:懶與不懶,不在工具,在選擇

我常覺得,我們不是怕變懶,而是怕變得無法決定自己的價值。AI 工具幫助我們節省時間、減少壓力,但最終還是要由我們自己來定義,這時間該拿來做什麼。

你最近有用哪些 AI 工具讓工作更順嗎?還是你也曾因為用太多 AI 而有點迷失自己?留言分享你的故事,我們一起交換心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