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AI 在遊戲中新內容生成的版權隱憂】
生成式 AI 在遊戲中以動態方式創造劇情、角色與場景,像是 AI Dungeon 就能即時生成冒險劇本,讓玩家沉浸在無限可能的遊戲世界。根據《Harvard Business Review》2023年報告指出,超過45%的遊戲開發者已嘗試導入生成式 AI,提升關卡與對話設計效率。然而,當 AI 藉由學習大量版權內容來模擬文本和圖像時,這些新內容究竟屬於誰?開發商、AI 模型提供者,還是使用者?目前國際間尚未有一致法律定義,成為遊戲業界潛在的法律雷區。
【生成內容歸屬法規仍待明確】
大部分國家著作權法並未預見 AI 自動創作的情況,傳統定義以“人類創作者”為前提。《美國著作權局》在2022年聲明:「非人類創作作品不予受理著作權登記」。歐盟則在 2023 年啟動 AI 著作權專案,計畫擬定新的版權框架,但最快要到 2025 年才能有初步結論。對遊戲開發商而言,若未來生成式 AI 內容被認定無法申請著作權,就可能面臨他人抄襲或商業挪用的風險;反之若歸於 AI 服務商,則開發商可能失去對遊戲核心資產的控制權。
【實戰測試:AI Dungeon 的版權爭議】
以 AI Dungeon 為例,該遊戲採用 GPT 系列模型訓練上億段文字紀錄,玩家生成的冒險劇本就存放於伺服器中。作者社群曾提出訴求,擔憂自己創作的內容被 AI 再利用並分發,反映出使用者與平台之間的權利歸屬不明。根據 OpenAI 提供的使用條款,所有輸入與輸出都歸用戶所有,但若平台更新模型或將數據用於商用,相關內容可能會成為平臺政策下的新資產,造成使用者失權。此實例說明:即使採取較為友善的條款,也難以完全保障原創者利益。
【管控風險的三大策略】
1. 條款透明化:開發商應訂定明確的使用者與 AI 平台間的內容授權協議,明確規範生成、存取與商用範圍。2. 版權註冊優先:對於關鍵的遊戲場景、自訂人物等,可先行將 AI 生成的素材以人力微調後,提交當地著作權部門登記。3. 合作授權模式:與 AI 技術供應商簽訂聯合開發協議,共同持有生成內容的智慧財產權,以分擔法律風險。根據《MIT Technology Review》2024年專文建議,採取分級授權與責任共擔模式,能有效降低未來糾紛機率。
【未來展望與思考互動】
隨著生成式 AI 在遊戲領域的應用日益普及,完整的著作權框架仍需國際社會加速協商。開發商與平台若能提早布局、主動參與法規制定過程,將有助掌握話語權,並維護創作者與使用者的雙方利益。面對這場即將到來的「AI 著作權危機」,你認為現在的遊戲公司該如何調整策略,以免成為下一個版權糾紛主角?誠摯邀請讀者分享你在使用生成式 AI 進行創作時的疑慮與經驗,一起為行業未來尋找最佳解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