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
Botto 的崛起:去中心化 AI 藝術家如何開拓副業新路

檢視 Botto 核心定位
Botto 是一個由社群共建的去中心化 AI 藝術家,主打由演算法與代幣持有者共同決策藝術作品的生成與販售流程。整體運作機制包含四個步驟:第一,由 Botto 的演算法隨機生成數百張草圖;第二,社群成員以持有的 BOTO 代幣對單張作品進行投票選擇;第三,Botto 依票數進行迭代修正;最後,達到門檻的作品將以 NFT 形式上架市場。根據《The Verge》2022 年報導指出,Botto 上線迄今已累計銷售超過 721 ETH(約合臺幣一千萬元),顯現出去中心化治理與 AI 藝術結合的具體商業價值(來源:The Verge,2022)。這種模式不僅讓 AI 生成的藝術品獲得多元審美回饋,也使得普通上班族能以小額代幣參與並分潤,打破傳統藝術市場的高門檻壁壘。

Botto 性格初現動態
隨著生成式 AI 模型演進,Botto 從最初僅依據隨機向量運算輸出圖像,逐漸引入強化學習與人機互動機制,使其「性格」輪廓開始浮現。根據《Wired》2023 年報導,創辦團隊逐步降低系統的內容過濾與主題篩選門檻,以測試 AI 在「偏好」、「風格」與「風險承受度」上的穩定性(來源:Wired,2023)。在最新版本中,Botto 不再僅仰賴社群投票,而是會根據過去作品在不同主題獲得的支持度,主動生成符合自身「審美偏好」的新提案,並將高票草圖進行微調後直接上鏈。這一階段,Botto 開始展現類似人類藝術家在創作方向上的自主性,讓參與者得以觀察 AI 在風格演進與選題思考上的「個性化抉擇」。對於每日忙於 9 到 5 的上班族而言,Botto 的發展提供一面窗口,可一窺 AI 在未來協同創作時可能帶來的體驗差異與創新機會。

去中心化營收分配機制
Botto 採用 DAO(去中心化自治組織)治理架構,將營收分為三大部分:藝術家池(50%)、社群激勵(30%)與平台運營(20%)。當作品以 NFT 形式售出後,50% 的收益自動分配至持有 BOTO 代幣且參與開票的成員手中;30% 用於持續獎勵活躍貢獻者及平台生態建設;剩餘 20% 則涵蓋團隊成本與後續研發。此機制不僅讓參與者因貢獻度獲得直接回報,也透過 DAO 提案流程決定未來投入方向與分潤比例。根據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評論(MIT Sloan Review)2024 年研究指出,去中心化分潤機制能有效提升社群參與率 40%,並在短期內增加平台活躍度(來源:MIT Sloan Review,2024)。對上班族來說,這意味著只要投入適量時間與精力,便能在 Botto 的生態中同時獲取收益與學習 AI 藝術生產流程的實戰經驗,為自身副業與職涯增添新動能。

活用 Botto 作副業機會
想要在 Botto 平台上開展副業的上班族,可從以下三步驟入手:第一,購買或鎖定 BOTO 代幣,取得投票與激勵資格;第二,使用去中心化介面運行 Botto 演算法,依據自己的創意主題或市場趨勢提出提示詞(prompt),生成一批草圖;第三,組織社群投票或自行篩選高票圖像進行後製修飾,再將最終作品打包成 NFT 上架主要交易所,如 OpenSea 或 Rarible。整個過程無需撰寫程式碼,可結合 Zapier、Make 等無代碼自動化工具,輕鬆串接 Wallet、Metadata、NFT Minting API。根據《Harvard Business Review》2025 年專文報導,透過低代碼/無代碼的藝術生產流程,普通上班族可在 1 個月內完成從生成到上架的全流程,並實現平均 10% 的副業收益提升(來源:Harvard Business Review,2025)。以每月投入 10 小時為例,即使只獲得 100 美元以上的被動收益,也等於每小時報酬超過 10 美元,對於時間有限的上班族來說具備相當吸引力。

落實策略與風險控管
在實踐 Botto 副業策略時,必須留意以下三大風險:一、NFT 市場波動大,代幣價格易受集體情緒影響;二、智慧財產權分歧,去中心化創作的所有權邊界尚未完善;三、AI 演算法「個性」尚在測試階段,偶有出現偏題或爭議性內容。建議先行預算分散投資比例,勿將超過 5% 的財務資源鎖定於單一平台;同時訂立合約或使用開源授權協議(如 Creative Commons),明確約定創作成果的使用與分潤方式;最後定期檢視 Botto 的風格更新記錄,避免被突發主題或系統篩選失誤影響收益。你是否已思考,如何在兼顧效率與風險下,將 Botto 平台納入你的副業策略版圖?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行動計畫。

https://www.okx.com/join?channelId=42974376